我听音乐_我听《光阴的故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听《光阴的故事》 (第1/2页)

    我听《光Y的故事》

    当我写完《童年》的赏析,再写《光Y的故事》时,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这两首歌的相似,我早就知道,只是没有想到它们是如此地相似。我知道它们都收录在罗大佑最早的专辑《之乎者也》,我相信它们有相似的创作经历,都来自罗大佑出道前长期蛰伏的厚积薄发。《童年》排我心目中第一,《光Y的故事》则排第二,後面我会讲到,为什麽《光Y的故事》稍逊一筹。其实,我有很长时间分不清这两首歌,它们的旋律不像,但是风格太像了,它们的歌词内容不同,但是歌词表达的意象、情绪太像了。通常,我要听到副歌部分,「流水他带走...」或者「等待着...」才意识到这是《光Y的故事》,还是《童年》。歌词如下,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yAn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麽想

    光Y它带走四季的歌里我轻轻地悠唱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Y的故事

    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h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sE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流水它带走光Y的故事

    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Y的故事

    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对b《童年》的歌词,会发现惊人地像。如果说《童年》讲述的是童年——大约小学、初中——的故事,那麽《光Y的故事》讲述的是青少年——大约高中、大学——的故事。这是一个系列的音乐故事。不知道为什麽罗大佑不给《光Y的故事》命名为《青年》。《童年》写出了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总T格调是欢愉,带一点淡淡的惆怅,而《光Y的故事》写出了青春年少的多愁善感,总T格调偏感伤无奈。习作风格相似,但是《童年》歌词完全来自生活中的具T物,浅显易懂,而《光Y的故事》则显得cH0U象许多,甚至有些句子有点朦胧诗的感觉,详细分析如下。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yAn——这一句b较容易懂,列举了春天、秋天和冬天三个季节的典型物,奇怪的是,没有列出夏天,也许是句子已经够长了,也许有其他含义。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麽想——这一句b较难懂,有点朦胧诗的感觉。大概的分词是,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无知地这麽想。可是,「这麽想」,具T指什麽内容,没有说清楚。结合上下文也不清楚。「无知」也b较突兀,即然具T想的什麽不清楚,也就无从判断是否「无知」。也可能的分词是,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这麽想。也就是这里有一个倒置,正常顺序是,「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这麽想,忧郁的青春。」即年少的我曾经认为青春是忧郁的。这样大致能够解决「这麽想」的指称,但是,这个倒置结构太隐蔽了,太罕见,太不符合中文句法的常规。

    光Y它带走四季的歌里我轻轻地悠唱——又b较难懂。如果分成,「光Y它带走四季的歌里,我轻轻地悠唱。」语句不通,如果添加一个字,「在」,即「在光Y它带走四季的歌里,我轻轻地悠唱。」句法通了,但是语意不是很通,究竟光Y带走的四季的歌,是不是我唱的?还是光Y自己唱的歌?还是有很多歌,我唱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是我在光Y带走的歌声中悠唱?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这句b较好懂。把其中的「在」字移到句首就更通顺,「在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年年地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Y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原始文本中这是两行,但应该合成一句,否则单独一行「改变了一个人」缺乏主语,不清楚是什麽改变了一个人。即便合成一句,仍然不好懂,究竟是什麽改变了一个人?是流水,还是光Y,还是光Y的故事,还是流水带走光Y的故事这件事?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这一句难懂。介词「在」,一般表示「在...时间」,或者「在...地点」,这里是「在...青春」。稍作补充,大概是「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时光」

    。估计是因为旋律的问题,句子不能再长了,或者罗大佑认为「时光」两字是多余的,不仅影响歌词的韵律,而且也带来表达的罗嗦。

    以上是第一段,类似《童年》的写法,堆砌了很多与青春相关的词藻,春天的花、秋天的风、冬天的落yAn、忧郁、无知、光Y、四季、歌、风花雪月、诗句、成长。不同《童年》的是,这些词大都是JiNg神层面,而不是具T的物,显得cH0U象、空洞。并且把主题隐晦地指向「感情」,关键词是「多愁善感」和「初次等待」。而童年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个主题,长长的五段中,只有一句「隔壁班的那个nV孩怎麽还没经过我的窗前」。这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一闪而过的念头。

    有了第一段的解读,後面两段相对容易。

    发h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sE的圣诞卡——b较好懂,类似第一段,再次列举三件事物,发h的照片、古老的信、褪sE的圣诞卡。这一次是三件非常具T的事物,都是用来传情达意的物品。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b较好懂,又一个倒置。「怕你早已忘了,年轻时我为你写的歌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好懂,但是这个b喻并不好,把情窦初始的「誓言」b喻成「书签」。

    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b较难懂。根据上句,大概是书签上写着很多美丽的诗,而这些诗歌终究是一阵烟。感觉语意不通,诗歌怎麽是一阵烟?为什麽要抱怨诗歌?

    於是把两句合并成一个超长的句子来理解。「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一共33个字。意思是,过去的誓言像写在书签上诗歌,是一阵烟,即一场空。抱怨的是「誓言」,青春年少时期的誓言靠不住。这样就大致通顺了,但是,出现了一个超长的句子,与其相配的旋律增加了难度,至少这两段旋律不能太相似,两段旋律可以无缝相连成一段完整旋律。

    流水它带走光Y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