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1/1页)
二人进了北门,便远远地听到了绑板丝弦的声音和一唱三叹的戏腔。越过前边的一处小街巷,往右一拐,只见有一处大戏台,台上有五六人着戏服、抹粉面,台下七八人拿着梆板鼓点、丝弦笙箫,不停地演奏着。台前数十张板凳上坐满了密密麻麻的人,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忧愁惋叹。 “前面是在g嘛?”雨怀问道。 “应该是在唱戏,我们过去看看吧。”忘秋提议道。 雨怀也是对这一幕感到新鲜好奇,於是便答应了下来。 前排的座位已经挤满,两人只能找个靠後的位置坐下。 台上一素衣粉面的nV子莲步轻移,随即捻起兰花指对着院桥轻点,随後台下丝弦笙箫乍起,只见她用绍兴方言唱道:“风和日丽花似锦,nV扮男装出远门,走了一程又一程,诶...来此已是草桥亭,咦...” 忘秋听完粉面nV子的戏词後,说道:“原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台上姑娘的口音,想必是绍兴人。” 雨怀则是来了兴致,问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麽?就是现在台上唱的麽?” 忘秋点头说道:“是也。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一个剧目,讲得是一个凄婉的Ai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倾心许久,最终却Ai而不得。” “她们为什麽没有在一起?”雨怀问道。 “你听下去便知晓了。”忘秋说道。 “...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倾佩,此番求学上杭城,九妹一心想同来...”粉面nV子坐在草桥亭中对着另一粉面男子唱叹道。只见这粉面男子眉目清秀,身材匀称,身着一青绿长袍,头顶乌丝软冠,手持白面纸扇,他袖口一挥,便唱到:“想山伯无兄也无弟,亦无妹,诶...亦无姐,有缘千里咦...来相会,得遇仁兄心欢喜,意yu与你两结拜,未知仁兄可愿意?” “他们两个怎麽结为兄妹了?”雨怀疑惑道。 “祝英台是nV人身,为了上杭州求学只得nV扮男装。梁祝二人初次相遇,便一见倾心。得遇贤才本就是难事,更何况二人心意相投,於是便结拜成了兄弟。” 祝英台语调一转,唱道:“...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过了一山又一山,前面到了凤凰山,凤凰山上百花开,我家有只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摇了摇头,唱道:“你家牡丹虽然好,路远迢迢摘不来。” 两人又来回踱了几步,来到清水长亭。 祝英台唱道:“青青杨柳清水塘,鸳鸯成双又成对。梁兄啊...英台若是红妆nV,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梁山伯在祝英台的身旁绕了两圈,唱道:“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祝英台不是nV红妆。” 听到这,雨怀的右手狠狠地打在忘秋的x口上,随即嗔道:“哼,这梁山伯真是块木头。” 忘秋痛得连忙捂住x口,对着雨怀抱怨道:“道理我都懂,只是你打我g嘛。” 雨怀瞧了忘秋一眼又看了几眼梁山伯,随即冷哼了一声,便继续听戏去了。 祝英台唱道:“...远远过来一头牛,牧童紧跟牛背後,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你梁兄笨如牛...” 此句一出,台下众人都哈哈大笑。 “骂的好!这梁山伯真是笨如牛。”雨怀喝彩道。 唱叹许久,梁山伯十八里相送长亭,二人於长亭上相叙,随即绑板之声乍起。 只见祝英台唱道:“你我鸿雁两分开,未知梁兄可曾妻房配?” 梁山伯唱道:“明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祝英台唱道:“若是梁兄未婚配,小弟为你做大媒...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Ai?” 梁山伯愣了一下,笑着唱道:“九妹与你可相像?” 祝英台纸扇一合,对着梁山伯一点,唱道:“她品貌就像祝英台。” 梁山伯听闻九妹品貌就似祝英台,眼睛都亮了,随即唱道:“多谢贤弟来玉成。” 雨怀看到这一幕,哈哈大笑道:“有意思有意思,这个祝英台自己给自己做媒。” 忘秋点了点头,说道:“祝英台心中有了如意郎君,奈何自古以来,男nV婚嫁依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雨怀问道:“依你的意思,祝英台的父亲不同意。” 忘秋回道:“看下去便知。” 可是就在戏班将台上的桥亭道具搬下去的时候,远处有一道少年的声音传来。 “我的话你们是都不听的吗?昨日叫你们别再来这里唱戏,你们却还要来,而且唱得都是什麽东西,咿咿呀呀的,难听Si了。” 往声源处看去,有一个莫约十多岁还未发育的少年,少年的周身围着三个膘肥T壮的大汉。众人看到这个少年之後,都噤若寒蝉,不敢出声。台上唱戏的二人见到他後也都是眉目一皱。 看到这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小孩打扰了雨怀的兴致,她忍不住嗔道:“哪来的小鬼,敢打扰本王的兴致,看我上去把你砍了。” 忘秋意识到雨怀又要大开杀戒了,立马上前制止道:“冷静,冷静,先看看发生了什麽再说吧。” “这位小相公,我们原本是绍兴人士,晋兵杀来,夺了两浙,我们无家可去,便流落此处,只望能唱戏,讨个生活。不知小相公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与我们作对呢?”台上的粉面祝英台开口说道。 “哼,你们在这唱戏碍着小爷我了,我说不许唱,你们便不能唱。”少年盛气凌人地说道。 忘秋走到附近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婆婆身旁,悄声问道:“老婆婆,您可知这个少年是何来历?” 听到这个问题,老婆婆一惊,随即说道:“小公子是外地来的吧?” 忘秋颔首,说道:“正是,我从明州来。” “这样啊。”老婆婆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这个孩子是当地知州孟翰的公子,孟小龙。” “孟小龙?”忘秋在心中重复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