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听《垄上行》  (第2/2页)
垄上一片秋sE    c:枝头树叶金h风来声瑟瑟    d:彷佛为季节讴歌    e:蓝天多辽阔    f:点缀着白云几朵    e:青山不寂寞    f:有小河潺潺流过    因此小句旋律各自出现的次数是,    a:4    b:4    c:5    d:5    e:4    f:4    这样看,副歌旋律和主歌旋律的次数、时长大T相当。再次强调每句都非常好听,包括点题的第一句「我从垄上走过」,这首歌也是开口即令人难忘。如下是我觉得最好听的几句,是好中再好、优中选优,    「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    若是有你同行你会陪伴我重温往日的欢乐    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    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    具T到词,是「闪烁、欢乐、蓝天、多辽阔、点缀着、几朵、青山、不寂寞、潺潺流过」。与我听习惯的中国大陆的歌相b,张明敏最大的特点,不讲究声音的高大上、红光亮,而是低缓、轻柔、温暖的略带弹X和跳跃的演唱,简单说,似乎有点在以前的中国大陆被批评的靡靡之音的特点。    春晚之後,初二,全家回老家村子扫墓,爷爷於1981年在县城去世,回葬在老家。费叔的家从隔壁村搬到liuhe场上liuhe是那里的村子所在的乡,每个乡都有一个最热闹的赶集的地方,通常就是一条街,是农村最接近县城生活型态的地方。四川话把赶集称为赶场,所在的地方称为场上。能够从村子搬到场上,大T表明,这家人基本摆脱了农业劳作,转入手工业者,或者做生意,总之,是除了进城以外,令人羡慕的进步。第二天,全家去liuhe赶场,顺便去费叔家玩。费叔当时已经调动到县城文化馆工作,在县城有一个宿舍,不过,他的家主要还在场上,估计是因为孩子读书或者老婆工作的方便,也可能因为,他进行文学创作,还离不开这样的土壤。去了他家,居然看到了当时很时髦、也很稀罕的三洋录音机。在此之前,我只在县城的「C哥」那儿见过,C哥,指的是C社会的男青年,大都穿喇叭K,留长发,没有正当工作,在街上无所事事,常常为争抢nV青年,惹事生非,凶狠打斗。三洋录音机是当时V孩的利器。他们经常一只手拎着,开着大喇叭,放着流行歌曲,b如「迟到」之类,四处闲逛。费叔说,为了接待我们,连夜从什麽地方借来的。於是打开,开始放音乐,我记得主要就是两首歌《我的中国心》和《垄上行》反覆播放。声音很响,当时还来了一家父亲的朋友,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在liuhe中学乡村初中任语文老师的郁老师。声音放得很大,我们孩子出门在街上玩耍,放鞭Pa0,也能听得清楚,也听到他们喊着在评论。我就是在那天,发现《垄上行》b《我的中国心》要再好听一点。    台湾类似的校园民歌很多,尤其以叶佳修为代表,除了前文已经列出的张明敏在春晚演唱的3首,再如,《赤脚走在田埂上》、《踏着夕yAn归去》、《浮云游子》、《爸爸的草鞋》等等,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最喜欢的大概是三首,《垄上行》、《外婆的澎湖湾》和《乡间的小路》,如果只选一首,大概就是《垄上行》。《垄上行》b另外两首更清新自然一点,文艺格调再高雅一点。还有一点,《垄上行》描写的场景与我在老家村子和liuhe场所见很符合,很亲切。记得当时从老家村子去费叔家,一路走的全是田埂,窄得只能放下一只脚,县城长大的孩子,走得歪歪扭扭,小心翼翼,有趣的是,有时路上还要与人「错车」,这就是我心目中「垄上行」。当时,虽然是冬天,但是春节後的天气,已经开始变暖,已经有农民在田间劳作,能够看到他们的「微笑在脸上闪烁」,不少是父亲的熟人,远远地和我们招手微笑,临近还停下来和我们搭话。田地都在青山之间,很多小溪随处可见,潺潺流过。田地以种水稻为主,我也看到清澈溪水汩汩地流进田里,准备新年的耕种。蓝天白云映照在四周的水面上,一份天变成好几份天,分外辽阔。费叔家所在的liuhe场在一个坡上,费叔远远看到我们走来,叫他的孩子来接我们,他们早习惯走这样的田埂,飞奔而来,身影投S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间,彷佛飞翔在其间。《垄上行》唱的是丰收的喜悦,此时我感受到的是春节孩子特有的快乐。    那天真是记忆中异常快乐的一天,我们孩子还去穿竹林、爬山洞、挖螃蟹、捉h鳝、骑牛、赶鸭子、喂猪,在众多家长的努力下,各自献出绝活,当天晚上的饭菜,无b丰盛、美味,一年能吃到的r0U都吃到了,平时吃不到的,也吃到了。乡下的甘蔗、橘子都很便宜,家长们也让我们随便吃,还有一些县城没有见到的零食,也很美味,以後再没碰上。    我最喜欢的歌中,像《垄上行》如此乡土、清新、质朴、欢乐的,几乎这是唯一。我现在很少专门去听它,但如果偶遇,我都会仔细听听,有时自己心里默默哼唱,这是我第一首自发背过歌词的歌。对我而言,有三层意义。第一,它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少年,那是一个人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垄上行》中的欢乐极其单纯,没有丝毫可以被引申、发挥出来的惆怅、不快,近乎儿歌。1984年,大致也算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很快我就进入高中,开始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然後进入rEn的多愁善感。事实上,1984年,也是中国社会大氛围的一个分水岭,前面几年的改革开放,成效立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大获成功,在国际上也广受接纳、欢迎,人人欢欣鼓舞。随後不久遇到经济困难,进入多事之秋,各种思想渐起。第二,它让我想起故乡。我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乡後,回老家村子的机会就很少。虽然随着经济发展,乡下的路也越修越好,大部分地方都通车,很少还需要走田埂。但故乡依然还是田地为主,种稻米为主,歌中唱到的垄上风光,依然还在。第三,它让我有个暂避风浪的心灵田园,暂避世事的JiNg神寄托。我离开家乡後,都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地铁公交等钢铁猛兽中穿梭、栖身,有时躺在床上小憩,或者趴在桌上打盹,猛然想起垄上田间的绿水青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yAn红,归去来兮,田园依旧胡不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