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听《再回首》  (第2/2页)
出现一次,即平均17秒,就会得到一次超越苏芮的感受,尤其副歌阶段,出现更频繁,这种感受就更强烈。其实,几乎与所有其他歌手相b,「再回首」三个字都是姜育恒明显胜出的地方。因此,基本上,一开口,姜育恒和其他歌手之间的高下已经分辨了。    下一句「云遮断归途」,有类似之处,姜育恒的配乐又是立即而起的钢琴轻轻回叹,和姜育恒的声音形成绝配,不过再後一句「再回首荆棘密布」这个配乐没有了,变成更轻的钢琴弹奏,几乎可以忽略。这让我觉得这一句明显不如第一句「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好听,那个辅助的钢琴声,彷佛姜育恒的一个知己在和着他一起叹息。当然,也许这是秘密武器,不宜多用,多了可能会腻,适得其反。再往後,第三个「再回首背影已远走」钢琴配乐变成了弦乐,不同於苏芮的弦乐,姜育恒的弦乐展现出轻柔悠扬,仍然有回声的感觉,一唱三叹的感觉。再往後的「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弦乐的配乐变得更响亮一点,歌者的心情也似乎从前面的低沈开始上扬,因为,此时已经唱完这一句「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已经获得了人生的领悟,歌者开始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所以,这麽多「再回首」,姜育恒根据语境和演变都有不同的处理,也展现演唱中不全是沧桑、痛楚,与苏芮不同的只是度的更好把握。直到最後一组「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钢琴的配乐重新出来,与第一组相呼应。    除了这些「再回首」,随後的句子,b如    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    曾经与你有的梦今後要向谁诉说    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我认为苏芮和姜育恒各有特sE,姜育恒只是稍优。这些部分,姜育恒的配乐也是弦乐,但总T保持低调、轻声、若有若无的状态,完全配合、衬托姜育恒的声音,姜育恒无须因为要压住配乐而提高声量,是一种倾诉衷肠的姿态。苏芮正相反,为了压着那近乎行军鼓点的配乐,显得高音嘹亮。当然,对苏芮而言,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全曲就始终在高昂斗志中进行。这导致有些字词,b如「温暖、伤痛、迷惑」,姜育恒明显好听一些,苏芮的高亢音sE,不够温暖、伤痛和迷惑。总T而言,苏芮唱出一种果断、利索,姜育恒更为缠绵悱恻。也许苏芮和姜育恒对这首歌诠释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姜育恒想起的是自己30多年来的坎坎坷坷,类似阿炳的《二泉映月》,唱出压抑已久的心酸。而苏芮早已名满天下,在港台歌坛,有君临天下之感,虽然也曾经历过艰难困苦,但都是好久前的事,更多的把这首歌唱成成功者的励志曲。    这首歌最重要的两句是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这是副歌中前面两句,姜育恒和苏芮最大差别也就是这两句,尤其两句的结尾两个字「问」和「真」,苏芮再次唱出了果决,姜育恒更充分展现了「反反覆覆、平平淡淡」的感觉,在「问」和「真」上面加入了略微的颤音。我觉得是恰到好处,颤音太重,演唱太做作,感觉假,适当的颤音则令人感觉到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颤音有点类似乐曲演奏中的r0u弦,如果这段旋律很美,听者有种心灵深处被轻r0u按抚的感觉。颤音还自然地延长了歌声,给听者充分的享受时间。此处,颤音放在「问」上,极其贴合前面的「幽幽暗暗反反覆覆」,恰似私密内心中颤巍巍的忐忑。颤音放在「真」上,则显得更真诚,更T现出这段如人生箴言般的话是歌者历经沧桑後的宝贵心得,值得每个听者认真T会。颤音还是一种示弱,激起听者的顾怜Ai惜之心。所以,这一段演唱,姜育恒给人的感觉,是在扪心自问,以自己的苦难抚慰听者,而苏芮的感觉,有点像是追问他人,告诫他人,甚至有一点点咄咄b人的说教。    稍作总结,姜育恒的演唱主要在三个地方胜出。一是几个「再回首」,二是配乐,三是副歌的前两句。姜育恒的配乐人是台湾着名的配乐大师陈志远,苏芮的配乐人不清楚。据姜育恒自己讲,最初的编曲并不成功,他们在编曲上下了很大功夫,最後才达到满意的效果。我觉得,苏芮给这首歌确立了音准的标准,姜育恒基本完全遵守,後来有不少翻唱者有些改动,凡改动处都不如苏芮原作。姜育恒不同的是,改变了声线和语气。这其实是一种赌博,恰好大多数听者喜欢姜育恒的这种选择。最後讲一点,也许是题外话。姜育恒的个人身世对听者理解和接受他的这种唱法也有帮助,很多艺术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b如,李白,他遍游名山大川,喜欢狂饮不羁,会增加他诗歌表达中的真实X和感染力。反过来,大家欣赏喜Ai他的诗歌,会更认同他的行为。再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对他诗歌的理解和喜Ai,因此,李白的诗歌和他的行为就形成一个良X互促的循环。姜育恒也如此,他的《再回首》和他的经历形成了良X互促,随着岁月流逝,歌和人的魅力都会增强。我写这样的赏析文章,其实也是一种互促,听歌的感动让我提笔写作,写作反过来帮助我更好地听歌,从歌曲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再反馈到写作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