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是父子,也是君臣 (第1/2页)
傻人有傻福,这句老话还是有点道理在的。 陈靖烁把卫知善从海里捞上船,轻触他鼻息时,是这么想的。 “刚才岸边来了那么多披袍擐甲的士兵,竟然没有追过来。”聂建昕也在一旁,“南夷国竟肯放过我们?” “大抵是良心发现,也大抵是想坐山观虎斗。不论如何,只要九殿下能熬过这一关,平安抵京,圣上自然不会对九殿下下杀手。此行一来,不论原先朝中局势如何,我们都会被视为与九殿下一党,所以我等若想在樊国活命,就必须得以九殿下为先。九殿下对驸马情深义重,自然也是我们竭尽全力守护的对象。”陈靖烁脱下湿沉的衣物,扭头对聂建昕说。 当时陈靖烁刚把周茜安顿到船舱厢房,便跑回甲板,帮忙放麻绳。 在冰面破裂的片刻间,陈靖烁和几个聂家军一起拽着麻绳,协助他们将遗留在船下的人拉上来。 瞬息间,眼尖的陈靖烁看到聂建昕在握住麻绳登船前,刻意地用力蹬冰面,将船身旁本来就有细碎裂纹的冰面踹出了罅隙。 这才造成了卫知善失足落水。 陈靖烁意有所指,本想继续告诫聂建昕,余光却瞥到了门外揉眼的周茜。 “小烁,我们怎么又回到船上了?”周茜迷迷糊糊的,一醒来见不到的陈靖烁,连鞋都顾不上穿,就着一双白棉袜就走了过来。 陈靖烁慌忙抱起周茜,用衣摆严严实实遮住她的嫩足,对怀中人嘟囔道:“这儿不是独院,下床必需要穿鞋的。天寒地冻的,冻坏了可怎么得了。” 周茜用指尖绕着他的湿发,“我不会穿鞋,醒来又不见你,听兰息说你在这,我便来了。” 陈靖烁闷红着脸,把他的公主抱回床上放好,忠心地俯身为她穿鞋。 大小事项、事事躬亲、散碎活计、驾轻就熟,陈靖烁的忠诚呈现在他日复一日琐细的服侍中。 卫知善又何尝不是呢? 苏醒后的卫知善衣不解带地守在周笙床边。 船上虽有药,但又无人知晓周笙体内是有何毒素,所以萧氏兄弟只敢给周笙熬吊命的补药,其他任何带有疗效的草药都暂且忌用。 这次回航的物资远不如来时那么充足了。 几乎是在行到第三天的时候,船舱里的存货就快吃完了,连每日必须得水源也没了,只得用提炼酒水的器械将海水提炼才能勉强支撑。 好在天象祥瑞,潮汐暖流,终究在众人都饿得脸颊下凹的时候,望到了嘉州湾的码头。 卫知善顾不了格律体统,背着周笙率先跑下了船。 二话不说,卫知善抢了嘉州湾后勤部的干粮和水壶,还顺走了一匹烙有铁鹰图腾的精壮快马。 他驮着周笙一路驰骋朝着京城的方向去了。 在船上时,周笙的嘴唇就已经变得青紫,命在旦夕。卫知善背着他,几乎已经感受不到他的呼吸了。 卫知善不分白昼地赶路,山路崎岖,沿途他用随身的玉佩冠簪换了八匹马,等他累到目光眩晕耳鸣如蝉时,才终于走上了官道。 他一天只休息两个时辰,每次到驿站首先安顿好周笙,然后借用小炊给周笙熬药。 是药三分毒,尤其是对粒米未食的周笙来说,劣性尤重。 某天夜里,卫知善骑马赶路的时候,背上的周笙突然传来剧烈的咳嗽声,随后他的脖颈处又升腾出了一股温热感。 他以为又是周笙吐药了,便没管,直到次日清晨抵达沿途驿站的时候,听到老板娘的惊呼,他一模脖子才知道自己的脖颈处全是血块。 卫知善慌了,寻了当地的赤脚医师,然而那医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猜测周笙是沿途受了颠簸才如此。 为了减轻周笙的痛苦,卫知善又当掉了身上价值不菲的黑缎轻甲,买了一辆马车,继续上路了。 万幸当时他们距离京城已经很近了,没耽搁多少时间。 太医院那边,沈太医早已收到了徒弟们的飞鸽传信,了解到周笙情况危急,早早地做起了准备。 因为不知道卫知善会选择走哪条路回来,太医院的人只得在他们入京的必经之路——城门关外,守株待兔。 待到卫知善提着最后一口气,强撑着几乎油尽灯枯的身体抵达城关时,他看到的便是一群太医奔着他的方向狂奔过来。 等到他亲眼所见以沈太医为首的太医们簇拥着用担架将周笙抬进城门外搭建的临时病坊后,他才安心地昏倒过去。 京城的冬季风霜渐重,红墙高头堆满了白皑皑的积雪,沿着高阔的长廊往里走,角落深处便是太医院所在的位置。 此次回京,风声不小,再加太医院还特地为他在城门外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