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的烦恼_关於我,以及心里矛盾的声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於我,以及心里矛盾的声音 (第1/1页)

    「我是谁?」

    「你就是你,不是谁。」

    我,一个大学生,一个nV生,我妈的nV儿,无业游民。撇除了身份之下的我,似乎也不知道我自己是什麽样子。在求学的路上,老师总说学海无涯,多的是要我们去学习的事情。但,当我无法去用分数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我又是谁呢?

    虽然地心论是错误的,但我至少在这个理论上学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都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世界。从婴儿到rEn甚至老年Si亡等等,无论是理X面的知识规范还是感X面的感情道德,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作为一个出发点。这样子看地心论,好像又是正确的了,至少在人文方面,地心论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在认识自我的阶段里,因为学海无涯的这个道理,我们往外的扩充知识以及技能,就连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我也运用了这个道理—顾里的镜中自我。一样来自外部的声音,回馈我,你应该是个怎麽样的人,那是大家认识熟悉的我。漫长的时间中,一直都是跟着外部的回馈去走去寻找,去成为别人口中的人。

    当我看到小朋友能够清楚表达出自己是什麽样的人时,不自觉的有些羡慕,究竟是因为经过社会化发现人太复杂,还是其实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说过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谁,而产生下来的结果?

    「做自己是不需要学的。」这是来自某网红的发言。

    做自己是你不自觉状态之下所反应的一切行为,就如同脊髓的反S动作。相当直觉的一件事情让我陷入沉思,道理懂的人都懂,但真正能理解的人,或许只有他本人吧。在我听到这番言论我也不禁思考,我真的有在做自己吗?

    「做自己是要学的,至少一开始。」这是访问他的主持人说的话。原谅我去揣摩她的话,我对这番话的理解是,其实很多人从自己的眼睛去x1收接触的世界,大多数的人,都是根据外部声音来“表现自己”的。而这样的耳濡目染下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成为下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或许,用事件去看一个人,能够更真实的探讨这个人。

    我国小的时候贪玩不喜欢念书,常常功课写到很晚。因为喜欢玩,总是把学生的义务放在一边,跟各位小nV生一样,喜欢看帅哥美nV,目光总是会被x1引,却又总是被大人约束,要好好念书才会有所成。

    到了国中,我跟班上同学讲的话一学期不超过10句,撇除作为小老师收作业的义务,我基本上没能跟其他人讲超过三句话。或许也是因为环境不好,加上国中青春期,再加上一段莫须有的话,让我遇到了长达半年的霸凌事件。那时候的自己,很无助的想从三楼的yAn台上一跃而下,结束这段痛苦的日子。但我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活下去,活的b她更好就是你最好的报复。最後,我选择不再去看那个yAn台。

    高中一开始,我很怕说错话。但或许是因为国中都没什麽讲话的原因,话匣子一下就开了,也因为很喜欢交朋友而有了很多的朋友,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朋友个X不尽相同,在需要分工合作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少争执以及纠纷,课业上也成为了一个努力的学生,不再贪玩而是静下心来去做我应该做的事,这三年是我经历过心情最平静的时候。

    上了大学以後,我发现热情能换来对方的礼貌以待,但不一定能换来一个真心的朋友。人人常说,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而且是因为在学校你遇到的人背景可能相较以後会遇到的人单纯些。一样的上课,一样的分工,却有更多的问题以及争执,即便在班上,在同一个系,每个人的目标以及规划都不同,当下的行为选择,责任却有的时候需要别人替他承担。这不是一种推托跟不负责吗?但他对自己的梦想负责了:论法律,他没犯法。论情理,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对你负责,因为你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就只是同学而已。

    是啊,所以乱丢垃圾造成的意外发生,都可以说是与你无关。

    在事件当中,我知道自己是个贪玩又Ai拖延的人,透过社会化而渐渐明白身为一个学生的责任义务。在社交上跟与初次m0索的事情一样,不熟悉都会实行保守态度,然而太过保守通常会物极必反。最後,我的正义感很严重。不会到斥责人的地步,但也会希望对方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从事件的角度出发,似乎有些释然,不用再活在别人口中,汲汲营营的想要达成他们所述,那个“陌生的自己”。

    最後,我是谁?我是一颗大学烂草莓。有关我是谁,或许没能让所有人明白,包含我的父母甚至是我自己。但我相信在这个枷锁中,能领悟到一些蛛丝马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