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与我_第十七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第1/1页)

    养心殿的正殿很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白天,皇帝在这里召见群臣,处理国事。养心殿的勤政亲贤殿不大,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夜晚,皇帝在这里批阅奏折,与人密谈。

    这段儿时间,皇帝经常邀翁同龢大人和文廷式大人彻夜长谈。翁同龢大人六十多岁,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但是耳不聋眼不花,JiNg气神儿极好。文廷式大人则刚过四十,彬彬有礼,书生气十足。这二位是重臣,亦是师傅,更是皇帝在朝中最信任的人。

    最近,他们碰面儿越来越频繁。昨儿晚上才见着,今儿晚上又聚在一起了。

    亥时,夜sE已深,两位大人悄悄儿赶来,在门口儿咳嗽一声儿,发个暗号儿。

    推门儿的是珍嫔,她请二人进殿,再探出头去瞧一瞧,外边儿安静得很,她把门儿关严实,回到皇帝身边儿。珍嫔同两位大人交情甚好,又和皇帝一条心,所以她经常参与这种私密会谈。

    翁大人关切地问:「臣听说皇上昨日被太后训斥了?」

    「如师傅所料,皇爸爸骂朕糊涂,说朕的举措会动摇国本,断送祖宗基业,」皇上觉得憋屈,「可朕明明是为了保住大清的基业啊。」

    翁大人叹息道:「太后因循守旧,又惯用怀柔政策,皇上早该有思想准备的。」

    皇帝垂头丧气地说:「若此举都得不到皇爸爸的支持,就更别提什麽深刻的变革啦。」

    珍嫔自言自语道:「看来咱们只能等啦。」

    她的话刚说完,就被文大人抢了去:「如今这局势,若是再等下去,恐怕只会等到亡国灭种之灾呀!」

    皇帝问他:「文师傅觉得该怎麽办呢?」

    文大人回答:「若不能效法日本国明治维新,那就仿照英国和法国,掀起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

    皇帝重复了一遍:「自下而上。」

    文大人解释道:「请皇上拟定改革方针,臣散发给民间的有识之士,集结力量掀起舆论,星火燎原终可撼动朝纲。」

    皇帝偏着头,仔细斟酌着。

    为了鼓动皇帝,文大人说:「请皇上口述,由臣来执笔。」

    珍嫔顺水推舟:「不,嫔妾来执笔,也算尽一份儿绵薄之力。」

    皇帝被说动了,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珍嫔走到书案前,铺好宣纸,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儿,等着皇帝的指示。

    皇帝拿出了君王的派头儿,清一清嗓子,然後说:「第一,朕仍要整治八旗军,」他接着骂道,「这帮纨絝子弟,提笼架鸟儿斗蛐蛐儿,上戏园子逛妓院,如今别说打仗,连上马都费劲,国家养着他们有什麽用。」

    珍嫔边说边写:「废旗人制,自立门路。」

    写完这一条儿,珍嫔劝皇帝说:「皇上也该考虑改革官制之事。这詹事府,通政司还有光禄寺,众多衙门形同虚设。不仅如此,官员们还lAn用职权,偷吃空饷。」

    皇帝肯定了她的想法儿:「对,你说的对极了。」

    得到皇帝的赞赏,珍嫔非常开心,她在纸上写下第二条儿:「裁撤冗官,JiNg简机构。」

    文大人本是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後又成为殿试考官,所以非常重视教育。他说:「再者,人才乃国之根本,可如今读书人只重八GU,皆为应试。臣以为应废科举制,开办新学堂。」

    皇帝表示同意,他补充道:「还应该教授西洋科学,传播先进思想。」

    文大人说:「皇上所言极是。」

    珍嫔继续动笔写出第三条儿:「废除科举,中西兼学。」

    文大人接着说:「皇上,这文的要改,武的也不能落下。朝廷应当削减军饷,JiNg编军队,并且在团练中,加试西洋枪Pa0。」

    皇帝不住地点着头。

    「整顿军备,加练洋C。」这是珍嫔写下的第四条儿。为了确认无误,每写完一条儿,她都要清清楚楚地念一遍。

    见无人再发声,珍嫔撂下笔,拿起纸呈给皇帝。

    皇帝一时也想不出该添些什麽,改些什麽。他忽然发现这半天,他和珍嫔还有文大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可翁大人却一直未发言论。

    他冲着翁大人说:「翁师傅瞅一瞅,可还行嘛?」

    翁大人接过纸来读一读,纸上的字儿虽不多,他却读得非常仔细。

    皇帝极其喜Ai和敬重翁师傅,他觉得翁师傅哪儿哪儿都好,就是这张脸让人捉m0不透。自打他记事儿起,翁师傅的脸上就写满了沧桑,额头眼角儿两颊全是皱纹儿,遮住了所有表情。以前问功课的时候,他就看不出翁师傅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现在,他依然看不出翁师傅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皇帝开口问道:「有什麽不妥嘛?」

    翁大人忧心忡忡地说:「皇上,这区区几十字,却会开罪诸多利益集团,臣担心反对之势如泰山压顶,皇上可否承受得起呀?」

    「受得起受不起,不都得受嘛,」皇帝想了想,坚定地回答,「更何况,若真能救国救民,朕心甘而无悔矣。」

    为了鼓舞皇帝,文大人说:「皇上如此说,臣子们便有了信心,百姓们也有了盼头儿。」

    珍嫔顺水推舟:「若是这些政策皆能落实,大清国将会成为真正富强和文明的东方大国啊。」

    皇帝自然是乐意听这种话的,但是他保持着理智,转头儿问翁大人:「翁师傅觉得呢?」

    翁大人回答:「臣以为,政策固然是好,可是能否落实,最终还要看皇上和太后的博弈啊。」

    皇帝立马儿打了蔫儿:「是啊。」

    文大人见皇帝心气儿弱了下来,说道:「皇上可还记得秦昭王与范雎的故事嘛。那范雎挡在昭王的车马前,侍卫斥其胆大包天,阻拦秦王御驾。范雎狂笑道,秦国只有太后,哪里听说过什麽秦王。只此一句,却如醍醐灌顶,昭王痛定思痛,终成风帆伟业。」

    「文师傅是要朕…」皇帝没说完就停了下来。

    翁大人做老师这麽多年,最懂皇帝的心思,他知道皇帝不愿再往下说了。

    於是,他接过这话茬儿:「文大人的意思是,皇上最重孝道,不舍母子情分,可即便如此,皇上也要y起来,切勿倚重太后。」

    皇帝重复了一遍:「切勿倚重太后,朕不能谁何也。」

    为了鼓励皇帝,文大人说:「好,请皇上再讲一次!」

    皇帝挺起x膛,眼睛一亮,他看着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又重复了一遍:「切勿倚重太后,朕不能谁何也!」

    珍嫔顺水推舟:「好,请皇上再讲一次。」

    皇帝站起身来,眼光闪烁,他看着自己最宠Ai的妃子,再次重复一遍:「切勿倚重太后,朕不能谁何也!」

    皇帝,珍嫔和文大人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好像改革尚未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儿。只有翁大人没有笑,皇帝觉得他也笑了,只是笑容被他的皱纹儿挡住了。

    子时,夜sE沈沦,万物睡去,外面儿安静极了,地上掉根儿针都能察觉。皇帝的誓言如此掷地有声,怕是站在养心门前守夜的太监都能听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