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2 世子玄19临风抚琴,是不可能了  (第2/2页)
本想着亲自去选两匹马,这样回莱山的时候就可以同墨云一起策马了。”    墨云说:“我们夜里偷偷去。保证不会有人知道。”    “好啊!”青玄兴奋,就像小孩子要瞒着大人做坏事。    青玄唤来守在院门口的亲兵,“去给我准备两套骑射服。”    “世子爷又不能出院子,要骑射服做什么?”    “在院里换着穿,图开心,不行?这么多话!”    “是是,属下这就去。”    墨云笑看他,“世子爷好威风啊。”    “又取笑我!”    “马场在哪里?”    “出了城,往西三百里。那里能看见武北的白须弥山和拓勒河!”    “好!”    过了子时。    墨云轻轻叫醒青玄。    两人换了窄身短衣,绑上臂鞲,裤褶,六合靴。束了发,包上发巾。    墨云穿好,青玄忍不住时时看他。    “在看什么?哪儿穿得不对?”墨云问。    青玄上下打量着,说道:“好看!像个大将军!”    “那我以后都这样穿。”    “不,我还是喜欢你散发宽袍敞袖。”    “好。”    三百里对于墨云来说,只是一瞬的事情。    青玄落了地,四周本就黑,好一阵子他才搞清楚是在马场的什么位置。心道:“果然凡人还是不适合这种移动方式,每次都头晕目眩地想吐。”    这马场有值夜的,但是马厩外面火把间隔都远,勉强算能看清。“走,我爹的好马都拴在东侧。”    青玄拉着墨云的手腕,往最东侧的马厩走去。    沿马厩外,墨云顺手摘下一个火把给青玄照着路。    “看,盗骊,青骢,骐骥,乌骓,骅骝,黄骠,骕骦,騧,骆。应有尽有!”    “你爹这是有什么癖好?”墨云把火把插在马厩外。    “做大将的,哪有不爱马的。”青玄颇为骄傲,问道,“墨云喜欢哪种?”    “盗骊!”    青玄笑,“我倒爱乌骓!”    “正好!”    青玄问:“墨云会上鞍韂吗?”    “当然。”    “那就劳烦云上道人了。”青玄指了指马厩。    “让你爹知道了,要气死!他一个马上大将,唯一的世子居然不会给马上鞍韂!”墨云倒是不介意伺候青玄,走到马厩里给马背上搭了韂,上鞍。    青玄耸耸肩,“在宫里出猎,一年一共那么两次,都有人伺候。我彼时又爱干净,总觉得马厩里臭,都不走近。所以就不会喽。”    不一刻,墨云就拾掇好了两匹马。    牵出乌骓把缰绳递给青玄,青玄轻抚鬃毛,拍了拍马脖子,翻身上马。    墨云牵出盗骊时,青玄已经飞奔出去了。    两人一路往东,出了马场,沿着山边往北。青玄喊道:“墨云!等天亮,我带你去看日出时的白须弥山!那才叫壮丽!”    “好!”    二人行至拓勒河边,停了马,周围没有树,就让马自己溜达。    “冷吗?”墨云问。    1    已是秋季,风是从西边雪山上吹下来的。    下了马,风吹着身上的汗,又在河边,青玄还没说话,就已经上下牙打战。    “过来。”墨云不由分说地把青玄搂在自己怀里。青玄后背贴着墨云胸膛,他能感觉到墨云胸腔内猛烈地跳动。墨云总是让人安心,可以依靠。    墨云搂着青玄在拓勒河边坐下来,“睡会儿吧,天亮了我叫你。”    “嗯。”青玄陷在墨云的大氅里,身上很暖,鼻尖有细细的风擦过,带着雪山上的凉意。    不一刻便沉沉睡去。    凌晨过来时,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出颜色。    天逐渐亮起来的时候,远处的雪山顶和天空的云连成一片,被光映得绯红。    墨云还从没见过这么浓丽的朝阳,没见过光下粉红色的雪山顶!    绯红朝阳正浓,天就蓝了,远处是暗绿色的连绵山谷,近处是青色草场和眼前没被照到的黑色拓勒河!    1    空中划过鹰隼厉声的鸣叫!    他活了几百年,看过许多日出日落,去过许多山海湖泊,还从没在任何地方能像这里,能在一瞬见到这么多层颜色的辽阔景象。    他被眼前的景色震住,竟然都忘了叫醒怀里的青玄。    墨云想:“青玄,你该是这武北天空中的雄鹰!”他又把青玄搂紧了些。    青玄若真去做那雄鹰,自己怎么办呢?    青玄醒来时,已在自己屋内床中的衾被里。    他坐起来,看见墨云躺在屋下侧缘,望着天。    “墨云?”    “嗯,醒了?”墨云起身,回到屋里。    “我们何时回到府里?不是一起看日出的白须弥山吗?”    1    “看了!很美!”    “马呢?”    “认识路,早就自己跑回马场了。”    “怎么不叫醒我?”    “看你睡得熟,便不忍心叫你。”墨云开始是忘了,后来是不想叫他。    墨云怕他看到那景色之后,便不想跟自己回那无趣的道观了。    青玄起身,到铜盆架拿了绢帕擦脸,听见墨云又回到了院中,看着远处问,“白须弥山的另一侧是什么?”    青玄想了想说:“父亲说是万里冰原!他一直想把所有番人都从崑山口赶到白须弥山的西侧去,永绝后患。白须弥山是谁也翻不过来的,到那时只需几千人守着崑山口,武北就不再是苦寒之地,至少不再战乱频仍。”    “不过那边半年都是冻土,寸草不生。所以番人宁愿年年打仗,每次死伤百千人,也要留在白须弥山的东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