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发表展 (第1/3页)
对於传统油画来说,画框也是画面的衍伸,更是整个家庭布局的一环。 所以像是十七、十八世纪的画框,可能都要b画作本身来的有价值;然而那些画框一旦从原本藏家的宅邸取下来之後,其价值也大打折扣──画作、画框、藏家宅邸是一T成形,缺一不可。 山水画也是如此;周遭环境要与挂轴内的字画和谐一致,裱褙的绢面只能用来衬托画面却又不能太随意,上头的纹路不仅不能抢了本T的风采,还必须让字画跟周遭环境更能融为一T。卷轴则又是另一回事:卷轴向来不是一次X摊开来展示的,而是要慢慢从头开卷,像是进行一场旅行般,往左侧欣赏画面推展的同时,右侧已经度过的景sE就要同时收回;逝者如斯,走过的路已经无法回头,只能继续推展到底──而古人就会在整场旅途的最後提跋自己的心得,或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 但这些美术知识跟今天的发表展一点关系也没有。 倒也不能说真的毫无关联……现代美术,由於为了让观者能够更专注於作品本身,画框的选择越普通简洁越好。甚至大多数当代艺术根本没有画框。 几经考虑之下,我决定将自己的作品列印出来後,以在梅田竞卖学到的技术,直接使用透明防护膜,把作品裹在珍珠板上,悬挂於自己的展位。 「……好时尚。」 当我挂好自己的作品时,一旁的同学惊呼道。 「像是美术馆的展品一样。」 「然而作品本身不怎麽样。」 「喂!」我回头吐槽:「就算是真的也别讲出来,我很受伤呀。」 「抱歉抱歉,」对方拍着自己的脑袋点点头:「我老妈从小教我不能撒谎。」 一旁另一位同学轻敲对方的头:「社会上就是要撒点谎,你老妈没教吗?」 第三位同学则打了第二位的肚子:「吐槽点在那里吗喂!」 我苦笑着看着他们的打闹。 跟其他地区……或者说跟刻板印象中的日本人不一样,大阪人相当会互相吐槽及自娱自乐。有时候生活在大阪,会觉得好像只是住在一个「说日文的台湾某地」。 所以毕业之後,继续在大阪工作应该也是不错的选项……前提是能找到工作。 而这个毕业发表展可以说是决定未来就职之路的关键之一。 「樱川学园NewMediaArt专门学校」每一年的卒业?进级发表展都在「OMM大楼」──事到如今我已经不想吐槽为何又要Ga0出这种英文简写。其实就是「OsakaMerdisingMart大楼」──Osaka即是大阪。 坐落於天满桥附近的这栋二十二层高的建筑,可以说是当地地标之一了。当然我们的发表展只是租用其中一层楼的三个展间而已,为期三天。 第一天布置,第二天正式开展,但三天中午闭展然後收拾撤场。所以实际上真正展出、给企业与相关人士浏览的时间并不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x1引企业到自己的作品前面驻足,乃至於给自己递出名片,就是每位学生各凭自己的本领了。 cHa画系的所有学生分配到的空间都一模一样,顺序则是依照「日本学生在前,姓氏五十音排列」、「留学生在後,姓氏ABC排列」,可以算是尽可能公平的对待。当然有人会质疑把留学生区隔开来,到底是优待还是歧视……这点就真的不好说。 客观的事实是,对於企业来说,要聘请留学生,毕竟需要考量核发工作签证的问题。 倘若把留学生作品跟日本学生混在一起,企业先看上了某位学生後才发现有外籍劳工的问题,对於企业来说相当困扰;然而把留学生的作品通通挑出来,自成一区,就可能会出现考量到签证问题而没有任何企业愿意过去看。 但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就是特别想要找留学生以便「与世界接轨」,反而会直奔留学生的区域而忽略日本学生──纵使日本学生当中也有些作品是相当国际化的。 只能说各有利弊吧,凡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至於每一位学生的布置区域,统一为七十公分乘以五十公分的桌面与七十公分乘以一百公分的墙面。在这一块区域,要如何布置都是自由发挥。 然而依据日本人的从众心理,墙面的部份往往只挂「一幅」自己认为最佳的作品。所以一整排看过去相当统一,每个区块的墙面都是「一幅」或竖或横的作品,大小也几乎全是A2尺寸。尽管空间上是摆得上A1……但这样就会显得自己过於醒目,这是日本人不会做的事情。虽然平常的大阪人很喜欢让自己越醒目越好,但这种场合他们还是得尽可能压抑住本X。 墙面上的挂画不限材质──手绘的水彩、油画、压克力画、版画,或是电子绘图的彩印输出都可以。也不现题材──所以我们cHa画系所在区,还是贴心地放置了「未成年禁止入内」的警告。毕竟有些企业就是需要可以绘制十八禁题材的新进社员。 其他科系似乎就没这个问题的样子。 桌面空间同样是每位学生自己想怎样布置都可以:这就真的没有统一标准了。有人只放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有学生是把自己最好的数张作品印刷成明信片、卡片、甚至同人画册般供人索取。有学生为了展示出自己的其他能力,把自己手作的模型、工艺品摆上桌──当然也有学生走「科技风」,直接放了一台iPad,每当有人靠近时便会俐落地拿起iPad,滑开画面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作品,甚至播放自制影片。 总之是各显神通。 也不能说是「不出所料」……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