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亡国之君_八 过往(公主救美与回忆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八 过往(公主救美与回忆杀) (第2/2页)

净的。况且府里的规矩不可破,这也是您说的。”

    靖安看了她一眼,懒得与她争辩,“那父皇还说过,这府里的事我的意思就是规矩,怎么不见嬷嬷和姨母记在心上?”

    姜嬷嬷面色微变,“殿下慎言!凤仪宫上下安敢不用命耶?”凤仪宫是皇后的寝宫,现在这位皇后也姓周,按辈分算是靖安的姨母,也是元后大周氏的亲meimei。

    这样毫无意义的嘴仗让靖安深感无趣,摆摆手让人散了。

    随后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黎穆面无表情地缓缓站了起来,转身准备进里屋去。

    “你还好吗?”靖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穆无事,多谢殿下。”

    “那就是生气了?”

    “……”

    于是靖安公主就有了觉悟:驸马和以前那些觉得好看喜欢就带回来的男人不一样,驸马是要哄的。只不过,靖安公主选择的哄人方式是……

    黎穆感觉自己被背后的一种无法抗衡的力量拽着衣服揪了回去,而始作俑者一双眼里带着一点点不自在的谨慎,打量着他的神情:“别生气,给你讲个故事吧?”

    来不及反抗的黎驸马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被拖进了长公主的浴池里。

    身为邓皇长女,邓国唯一一位嫡出的公主,靖安长公主的宫闱生活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养尊处优和风平浪静。

    即便在国都新平,大多数本朝的元勋或老臣也只记得靖安深受陛下宠爱,又在外祖身边长过一阵子,因此平素行事颇为张扬不羁。但很少有人会记得,在邓皇的元后周氏未故去之前,靖安——那时还被叫做安国公主,是一位端庄懂礼、才学出众的——呃,小公主。

    安国,其实从这个名字中也可以看出邓皇对长女寄以的厚望和宠爱。而安国公主确实早慧聪颖,因为父皇宠爱,她自幼就和年长她两三岁皇长兄以及周家的两位表哥一起去书房上课,功课竟然样样不落人后;兼之皇后教导有方,安国公主小小年纪行事就已初见端庄之象,就连当时曾教导过他们功课的太傅都曾说她肖似皇后,未来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不过,鉴于元皇后实在去的有些早,安国公主知礼懂事的年岁其实也并不很多。

    皇后大周氏是在安国公主六岁那年的冬天去的。隔了一年,或许是出于照顾发妻留下的一双未长成的儿女的考量,邓皇重新从周家聘了一位皇后,也就是现在这位皇后小周氏。

    这位皇后比jiejie福气好,凤仪宫端坐十几年,邓皇对继后虽然没有发妻那般情谊,却也是尊重有加的,中宫地位稳固。

    但遗憾的是,因为母后去时安国年纪还小,宫中一时找不出适合抚养嫡公主的人选,疼爱女儿的邓皇决定将小安国送去她外祖家由皇后的长嫂代为照看一段时日。

    靖安对这段日子的印象不深,但母后离去时她并非不知事的孩童,加上镇国公府毕竟人多口杂,舅母虽照顾她,却不免念叨几句以后回宫里要听姨母的话之类的——那时邓皇已经透露出要从妻子的母家再聘一位皇后的口风。舅母的说法固然是出于好心,但对一个刚刚失恃的孩子来说却像是敲响了某种警钟:她用一种过于敏锐的直觉早早意识到姨母终究不会是母后,而事实会证明她是对的。

    说不清是不是这段日子的缘故,回宫后的安国发现她不仅多了一个端庄慈爱的新母后,就连皇兄也不似往日亲密了。这固然有年纪渐长和许久不见的缘故,但或许也与姨母总是拿她和皇兄的功课比较有关。

    又过了一年,安国多了一个嫡亲的弟弟。

    “其实有时候,我真的搞不懂皇兄在想什么。”靖安如是点评。彼时她只穿了一件贴身的里衣,被水浸透后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难以言喻的美好线条。

    黎穆缩在浴池角落里,被迫注视着又努力不过分关注正游来游去的靖安,听她道:“阿彦比他小了整整十一岁,……黎昭比你大多少?”

    她忽然凑近,整个人几乎要贴到黎穆身上,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香气。黎穆移开一点视线,“六岁。”想了想,复又补充:“皇长兄比我大八岁。”

    “所以黎昭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竟然真的以为自己稳坐太子之位?”靖安想起她在黎穆书房中找到的那些东西,轻轻一哂,“哥哥真应该有他这份胸襟。”

    严格来说,她的姨母并没有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除了要求自己的儿子努力上进表现出色以外,但这实在也是为人母者之常情。但偏偏,她唯一的哥哥,邓国的皇长子殿下对这个聪慧的弟弟的忌惮与日俱增,连带着她这个与姨母关系稍微融洽些的亲meimei也没讨到好。

    “因为肃庸太子只是平常人,”黎穆淡淡道,所以在一对出色的弟妹的衬托下愈发平庸无光,也就愈发忌惮急躁。肃庸太子是邓皇对靖安那位皇兄的追封,是的,他已经死了,死在邓黎交战的战场上,并且通过追封终于混到了名正言顺的太子称呼,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恕我直言,肃庸太子不适合出现在战场。”

    黎穆还记得那是约莫两年前的事情,彼时邓国对黎国有一场小规模的作战,由肃庸太子领兵,率八万人袭边,却被黎国当时的守将斩于马下,从而顺利得到了追封。但黎穆记得那位连名字也没留下的守将后来结局也不怎么好,死在了上面人的争功夺利之中,现在坟头草怎么也得有一年生的分量了。以至于后来邓国再出兵时,边境守军怠惫畏战,多意投降,并直接导致了黎穆也连抵抗都懒得考虑一下直接举旗投降了。

    从这一点上说,邓皇虽然有个平庸的长子,但至少还有个出色能干的女儿,不像他尊敬的父皇,儿子数量是人家的三四倍,却连一个靠谱的都没有。黎穆不无自嘲地想。

    没想到靖安竟然笑了笑,“他本来没这个胆量,是我劝他去的。”

    黎穆诧异地看向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