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章:山字营  (第1/1页)
    大乾皇宫,暖房内。    暖房是景行帝的办公之所,平日里向来是以安静为主,人并不是很多。    唯独今日,却是一反常态。    景行帝高居于龙椅之上,身前的案牍上,堆积着厚重如山的试卷。    距离其最近的一人,站在台阶之上,正是太子刘裕。    皇上为何称之为陛下?此处的陛,指的又是何物?    其实这里的陛,说的就是这台阶。    这短短的几级台阶,便象征着君与臣之间宛若天堑般的鸿沟。    非皇族血脉,不可踏足!    否则,便视为叛逆!    但太子不同,太子是储君,是全天下最有资格站在这台阶上的人!    除却太子之外,靠近景行帝左手边的,还有三人。    为首者正是贾平生,内阁首辅。    这些年来,景行帝最为依仗之人,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官魁首,士子中的执牛耳者。    其身后两人,也都是资历深厚的内阁阁老,分别为林瀚和张子房。    这三人,算得上整个内阁的主心骨了。    内阁的所有奏折文章,统统需要在他们手上过一遍,才能送到景行帝的案牍前。    至于景行帝右手边的,倒是只有一人,不过地位却丝毫不差。    正是勋贵魁首,定国公张勋!    这么多国之栋梁济济一堂,自然是为了大事。    那么什么大事呢?    从景行帝案牍上的考卷来看,答案几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景行帝对今年的校阅,可谓是有大期盼的。    一早便派人督促,可以说得上是尤为重视。    只是,景行帝是重视的,内阁三人组却不看重。    校阅这等事,本意是考校勋贵子弟的本事。    可“何以镇西晋”这样大的题目,莫说是勋贵子弟们了,便是在兵部当差的几位大人,面对这等难题,怕是一时之间,也难以得出有效之策。    用这样的题目来考校一群勋贵子弟,着实有些大材小用了,甚至是…有些为难人。    贾平生三人甚至觉得,当初陛下定下这题目时,便有些儿戏。    不过当初景行帝一再坚持,他们便也没有再说。    只是时至今日,依旧持不看好态度。    别说他们不看好了,就连同为勋贵的张勋,也不怎么看好。    毕竟自家事自己最清楚,勋贵子弟们是个什么德行,他这个勋贵魁首还能不知道?    若是论刀枪剑戟,武道修持,确实是有一手。    但是这兵法韬略,却始终是差了一筹的,更何况是面对“何以镇西晋”这等难题。    唯独太子刘裕,对着那一摞考卷探头探脑,颇有些跃跃欲试的意思。    他自小便对兵法韬略有着充足的兴趣,并且肯下功夫研究!    久而久之,倒是胸中自有一番见解。    只不过,景行帝为帝的准则是勤政爱民,休养生息!    认为只要实施勤政,仁政,将百姓们的生活水准提升上去,将国力强度提升上去,周遭列强便自然而然地不敢侵犯了。    所以对刘裕这等想法,颇为不喜。    而刘裕也因此事,从小到大不知挨了多少教训。    只是…他抓住了景行帝待人宽厚的性子,所以有些…屡教不改!    毕竟,父皇口头说的再怎么厉害,到头来,也不过是一番训斥而已。    当真动手打他,却是极少的。    景行帝满怀期待地翻开了那一摞文试考卷,开始看了起来。    只是不知为何,越看,眉头便皱得越紧。    最终索性拧在一起,脸色也跟着难看起来。    贾平生等人见状,纷纷于心中叹息一声。    看来自己的猜测并没有错,勋贵子弟们面对“何以镇西晋”这样大的题目,怕是答得有些...不堪入目。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何止是不堪入目,简直就是...就是如shi一般的东西,都浪费这上好的笔墨了。    约莫有百分之八十的考生,写的都是给我多少多少兵马,我将带兵出征,效仿父辈,为大乾攻下西晋。    本来若是有这一片拳拳之心,也算是不错的。    可这些文章却通篇只有空话,对于如何实现,却是只字不提!    粮草辎重如何运载,苍岚山脉天险如何跨越?    西晋的高大城墙如何攻略?    这些统统没有!    看完之后,景行帝只觉被强行喂了一波大饼,噎得慌。    “空谈误国啊!”景行帝叹息一声,随即不抱什么希望。    但紧接着,却是余光一瞥,看到一篇还算不错的答卷。    这一篇策论依旧和之前的答卷一样,主张对西晋用兵。    唯一不同的便是,人家考虑了实际!    粮草如何托运,走陆路还是水路,从何处运往前线。    如何悄无声息地进入苍岚山脉,再悄无声息地出来,最终达到奇袭西晋边塞的目的。    以及陈国那边的反应,竟统统都考虑到了!    最让景行帝惊喜的还是,此子竟然还给他算了一笔账,大概便是林林总总下来,向西晋开战,哪怕一切顺利,将战争时间压缩到最短,往往也需要百万两的银子!    哪怕对大乾国库而言,这也称得上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除了有些策略显得颇为稚嫩以外,其余的竟是挑不出什么缺点了。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些个勋贵子弟也不曾真的上过战场,不得以窥见战争全貌。    在认知有限的情况下能分析到这一步,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通篇看完之后,景行帝心中已经有了计较,这一次的文试第一,应当便是此子了。    只不过校阅的考卷都是封名的,即便是送到他跟前来,这封条也不曾揭下。    只有等到名次排完之后,考官才会将封条揭下,再一一派人前往勋贵府中知会。    这样才称得上是公平公正。    景行帝身为大乾帝王,若是想看,自然可以将封条揭开。    只是这样一来,便也坏了规矩,怕是对其他考生不公。    也罢也罢,还是等看完所有考卷之后,再来看看这究竟是何人所写。    心中打定主意之后,景行帝开始继续翻阅考卷。    只不过却是意兴阑珊,觉得很难再找出一篇能胜过方才那篇的策论。    直到他看到一行大字“论山字营在苍岚山脉中的可行性!”    这篇策论,不曾谈论西晋与南陈,却从苍岚山脉入手,角度倒是新奇。    还有这山字营为何物?为何从未听闻?    景行帝一时间来了兴致,开始逐字逐句地看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